月度归档:2014年06月

关闭唱法

这个问题需要激烈研究,现有理论都是有问题的。。。

来自♀冷漠の微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U3OTk1MzI0.html

韩磊是主音,姚贝娜变成了和声,在这首歌里面。
抛却两人当时的地位,单单从声线上面,不能再配了。然而我想提的是另一点,不少看过我爱无反顾乐评的朋友一直在疑惑什么叫做喉下关闭,我想这首歌说明了很多问题,因为韩磊就是喉下关闭。
用潘乃宪老师的话说,关闭就是压缩声带和建立动态下的气息支持。用帕瓦罗蒂的话来说明压缩声带就是当中声区进入高声区时,喉咙部位有一种“收紧”的感觉,这不是肌肉的力量,相反,有关有肌肉必须是很放松的,像正在“打呵欠”一样,但你必须促使声音更压缩在开始学习掌握这种感觉时,似乎“失声”了,这样使声音变化了。开始时,会经常把声音挤压破了,这是正常的,然而,当正确的方法开始被掌握时,那就是十分安全而保险的方法了。即使一时还不能有漂亮的声音,驾驭熟练后就会漂亮起来。
而用我的话说,关闭技术就是合理控制声带,使发声面积缩减,让声音更集中的技巧。运用关闭技术唱歌的时候,声音会比较细腻集聚,听感更好,并且更容易上高音。
再来说喉上关闭和喉下关闭。当我们在唱歌的时候,喉头往往是不稳定的,随着音高的变换在不断地移动着,到高音部分的时候喉位会比较高,甚至会出现挤卡的状况,音色会随着喉位的抬高由低沉变得尖细,这个时候再运用关闭技术,把本就不够宽敞的管道捏成一个点,让声音更加地飘和亮,音色偏假并且偏细,这就是喉上关闭。喉上关闭更容易上高音,但是相对地,声音不够饱满,力度感也不强,常见的喉上关闭歌手有MJ,林俊杰,曹格,杨培安等,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高音强悍却缺乏浑厚和力度感的。而喉下关闭也叫做胸腔共鸣关闭,是姚贝娜在爱无反顾中运用的技巧,也可以说是她新时代的标杆唱法,它可以提高混声胸声区的音色,延迟头腔共鸣释放。这种唱法需要更强的声带能力和气息能力,一旦歌手把握不住,声音变会刺耳难听甚至破音。喉下关闭的时候,需要控制喉头稳定甚至强行降低喉位,将喉头和后咽壁一起放下,留出更多的空间给胸腔做共鸣,因此声音更为浑厚通透,质感强烈,缺点也很明显,喉下关闭非常难上高音,并且对体力和气息的耗费是巨大的。姚贝娜目前的喉下关闭并不明显,喉位不算太低,所以仍然可以轻松地上高音,应该是一个折中并且保险的方法。最后说下喉下关闭的代表人物吧,麦克伯顿,韩磊,萧敬腾。
借用别人的一句话,喉下关闭是气宗,喉上关闭是剑宗,喉上力多气少,喉下气多力少。上下自如,方为最高境界。
在这首歌曲当中,韩磊几乎全程喉下关闭,而姚贝娜主歌部分喉上关闭却在副歌部分大多并未使用关闭技术,因此声音比较发散,没有力度,被韩磊的声音一直压住,直到副歌部分每一段末尾的“记得谁”才开始使用喉上关闭,因此声音变得凝实无比,声压明显增强,和韩磊的声音分庭抗礼。

 

给大家发个以前看过的视频。
对比一下里面喉下关闭和喉上关闭的感觉。
其中4分55秒到5分半那里对比的尤为强烈 甚至喉下关闭还挤卡了 看看你们能否听出点来。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yNzY0NjI4.html

4分55秒开始,左边是喉下关闭,右边是喉上关闭。

关于姚贝娜歌声辨识度的问题

其实很多时候不管是大众还是圈内,对辨识度的认知性是有限的,这种东西真实地存在着,但是却意不同名,只是被大家盖上了叫做“辨识度”的一顶帽子而已。


事实上,它根本不是用来“辨识”的,而是用来“吸收”的。人的声音或许有好听难听之分(市场检验结果),但是很难有难易辨识之分(除了一些极特殊的音色),流行市场中更注重哪一种声音会被听众“接受”而非“认出”,所以说辨识度可以是伪命题,也可以不是。

 

姚贝娜得益于长期受训于学院派唱法,唱腔正统而教科书化,高喉位、假声关闭、咬字清晰端正、缺少即兴solo和切分改编以及强弱明暗变化等,与其说是她的声音没有辨识度,不如说群众对于学院派发声以及厌倦甚至厌恶,并非针对此一人。


后来的也许明天就是自己调整了很久后的一个表现:强弱感和高低层次感出来了——一层层一浪浪从铺垫到爆发,非常完美的收场。但是这并非终点,因为此时的她依然缺少明暗对比以及即兴切分,编曲上的过于保守也影响了听众的感官,自然和弦的走向本来在流行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老套,所以此时的姚贝娜也并非被所有人认可,大家认可的只有她的唱功

 

到了《自己》的时候,可以看出,经过那英的指点和与小胖等学员之间的交流,姚贝娜对于流行歌曲唱腔的认识更深了一步,在此时已经尝试把发声位置往后开始调整了,只是不明显而已,毕竟多年来形成的习惯非一朝一夕能改掉,不过她在运用胸腔力量的同时势必要扩大通道降低喉位,因此那个”爱“字的E5长高音厚实饱满,胸声十足,这就是她喉下关闭唱腔换位的前兆。

 

但是那个时候的姚贝娜显然处于尝试摸索阶段,《自己》里面尝试靠后发声更多是由于英文元素使然,她需要的是一种商业流行性质的自我突破,要说起来,那英是出了不少力的,不然哪有那首惊艳到我的《也许在》。


这首歌唯一让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用了不算很纯正的怒音——也就是小舌头的力量弄出的咯痰效果,其余方面表现上佳。在这首歌的处理上,除开强弱(主歌前后对比),更加进了明暗(主副歌对比),甚至还有即兴切分(”有太多“你的痕迹),堪称历史性的进步。

 

ABM——纯英文歌曲的试金石。


到了这一步的姚贝娜本来可以有更好的走向,但是被CX黑下了水,这首歌已经略微超出了她的掌控能力,在完美掌控尚且不能做到的情况下去尝试唱腔的改变,风险是巨大的。
姚贝娜是个在唱歌上力求完美的人,她追求发声位置变换的同时还希望保有强烈的共鸣来还原CD的水准,因此出现了压舌根的硬伤——这种错误基本不会出现在中国学院派高手身上,须知学唱歌的第一天开始下巴就被要求保持放松,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她排练时间过短加上野心过大,饮恨收场,破音也在情理之中了。

 

后来经过《心火》的适应期,最终在《爱无反顾》将唱腔定型,就是今天你们见到的以喉下关闭为主、以胸腔力量为带动点的声音,浑厚通透,暗元素色彩明显,力量更强通道更宽,风格自此逐渐成型,趋近单一化。


但是说实话,我并不是非常赞同她走这一条路线。

 

先前面提到了,群众市场和圈内对”辨识度“的认知是统一的,并非真正的”辨认“能力而是接受能力。话说回来,真正需要打造辨识度的是歌手本身而不是声音,这需要公司的商业包装和媒体宣传,比如形象定位和公众视野里的出镜焦点。除了好歌之外,人们去认识和了解一个歌手的渠道在于宣传能力而非嗓音上的认知能力——你的唱腔和声音特质能够打得动大家,你的外在包装和定位能够吸引住了大家,那么你就是一个成功的歌手。


所以姚贝娜自身由于处在舆论圈”辨识度“的台风眼上,对辨识度的过度理解和偏向性追求已经造成了错误的认识——即单纯地追求唱腔上的被认知性,而非接受度。

 

从《随它吧》褒贬不一来看,大众对于她现在的唱腔接受度并非很高,毕竟一个外表清秀端庄的女子非要走女战士女汉子嗓音路线是不讨好的——这样走霸道和狂野音质路线的非摇滚女歌手,可以预见得到路将很曲折,至少没有一个成功的先例。

 

与其说小头发,不如说姚贝娜的原创歌曲,小头发无非是里面最具代表性和接受度最高的一首歌曲,更何况其对于姚贝娜自己来说也有着别样的意义。


只是那个时候的姚贝娜刚刚脱离体制不久,声线中还是不可避免地缺乏明暗对比和即兴元素,再加上这张专辑经费紧俏,编曲配器方面粗糙的一塌糊涂,能上市已经是奇迹了,据说还动用了姚的个人财产。


但是从她的原创歌曲对比后来的歌曲看,除开流行文化的成熟和歌词旋律这些外在因素,单单声音上,原创歌曲是和她歌声契合度最高的。
因为创作者对于自己的嗓音最了解,他们最会为自己的嗓音写歌。
他们大都可以现场唱出每一首自己的歌曲,他们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自己的声音适合哪一种旋律,哪里用什么音色踩在哪个节拍哪个点上都清清楚楚,每一首都是灵魂为自我量身定做、打磨而出的作品。
为什么《泡沫》会红?旋律其实很一般,歌词也比较拙计,但是邓紫棋懂得自己的声音用在何处最好听。
因此有了副歌旋律平移一个八度和声连接保持不变的创作形式,和《If I were a boy》何曾相似。


所以同样的,即使只是刚刚踏入流行市场的姚贝娜,在对自己声音的了解上也绝对是超过任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