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声混声假声

真声混声假声的区别:

转载自谢应宸

http://tieba.baidu.com/p/2706609151

声区

百度一下声区这个词儿,百科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声区】Vocal register(英)音乐术语。一般人声能有三个声区,即低音部的胸声区、中音部的中声区(也称“混声区”)和高声部的头声区。每个声区的音色各不相同,胸声区较浑厚,中声区较柔和,头声区较明亮。

翻阅一些现在比较常见的声乐理论书籍,基本上也是分为胸声区、混声区和头声区,
在传统声区观念中,关于声区的划分主要有三类:
1、 一个声区说:嗓音从下往上始终保持一种发声状态,无换声。在《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提出:“在歌唱声音中,一个正确的发声方法就是没有声区的区别。根据自然规律,所有声音只组成一个声区—一个完整的音域”。
2、 三个声区说:在嗓音中存在着三种不同质地的声音即头声、口咽声和胸声,或者成为假声、混声和真声。在《歌唱艺术》中进行过三个声区的论述:“一般是三个声区,声区分为低声区、中声区和头声区”,这种在歌唱实践中的感觉上所产生的的理论似乎很有道理,但却只是感觉,缺乏科学依据,无法解释声区形成的真正原因。
3、 双声区:在嗓音中有两个声区,即胸声和头声或者真声和假声。大多数声乐教师支持双声区学说,所以可以认为,嗓音中存在两个声区,但体现为三种状态,即假声、混声和真声。但由于术语学中存在混乱的原因,假声、真声和头声、胸声等术语在不同时代不同著作中所表达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并且这些属于也不能说明声区的本质,于是威尔科克斯所建议的比较科学的术语“轻机理”、“重机理”或“轻机能”、“重机能”得到了多数声乐教师的支持(关于轻重机能状态见下文)。这也明确的表示声区的形成是由于喉的机能而不是其他原因。

1854年加尔西亚发明了喉镜,这是声乐史上和医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其发明促进了人们对嗓音生理学的研究,同时也开创了以人体发声机理作指导的新的教学方法(机理教学法)。他提出人的声音应该分为头声区、中声区和胸声区。加尔西亚最初是想用不同的发声感觉来划分声区,所以他最初划分的三个声区为:头声区、胸声区和假声区。假声区一词原意是指与胸声的发音不一样,要带一点假声的感觉。但这容易与纯假声混淆,所以后来在《对歌唱的一些体会》中又把胸声区改为中声区。

声区的统一实际上是混声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歌唱的“又亮又暗”的声音就是混声。最早提出“混声”这一术语的是加尔西亚的高徒玛蒂尔黛·马凯西夫人,她发展了加尔西亚的“又亮又暗的声音”的学说。他们认为人声的高中低三个声区仅是胸声和头声的混合比例不同而已。低声区时以胸声为主,故又称胸声区,头声混合之比例较少。高声区以头声为主,故又称头声区,胸声之混合比例较少。如果混合的比例恰当,则高中低三个声区浑然一体,觉察不到有何明显的声区差别。

中央音乐学院的王福增教授对混声这样解释:“混声是指歌唱时,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的混合使用。单有头腔共鸣则声音明亮有余而浑厚不足;单有胸腔共鸣则声音浑厚而不明亮。只用胸声音色会偏暗,声音偏低;过多运用头声,则会使声音轻飘,喉头偏离正确的位置,使声音偏高,失去力度,声音没有感染力。无论哪一种偏向,都会使声音出现不良后果。只有把两种共鸣混合起来应用,声音才会均匀、明亮、甜美、通畅”。“从发生机能角度是指喉头的位置和咽腔打开后的长短、宽窄和收缩的比例调节到恰当好处的意思,从声音训练的角度是指发任何一个音都是混声的效果。高音有浓厚的真声色彩,低音有假声成分,决不允许低音单纯用真声而高音单纯用假声这种上下两截、音色不统一的唱法”。
那么从机能上来看混声就是轻重机能平衡使用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得声区统一,声音均匀,流畅优美。

下一节从图文方面聊一聊关于声带的两种技能状态以及胸声,头声和假声时声带振动方式。

参考文献
《声乐理论教程》—李萍
《对声乐训练中声区概念的再认识》—赵晓松
《在声乐学习中掌握“轻、重机能平衡“的学习体会》—张落欢

图示

http://tieba.baidu.com/p/2706901414

现在借助喉动态镜等仪器,不仅可以使声带振动以慢速动作在镜中出现,便于观察,而且可以看到声带的厚度部分的振动;气流先冲开声带的下发,逐渐再冲开上方;声带闭合时先闭合下方,再达到全部闭合。下图表示一个完整的声带振动周期。

范纳德(美国国家声乐教师协会前主席)称上图所示用声带厚度作波浪运动的发声状态为重机能状态。用这种重机能状态发出的浑厚、结实的声音,即为声乐中的胸声。

另一种如下图所示使用声带边缘作振动的发生状态,称为轻机能状态。用这种轻机能状态发出的轻巧纤弱的声音,即为声乐中的头声。

从声乐上来说,轻机能状态就是发明亮的、有穿透力的、轻巧自如的头声时的声带状态。打个比方,轻机能的声带振动状态好像双唇在吹小号时的振动方式,只是唇中部的边缘部分振动。而重机能的声带振动状态就好像一个人在吹自己的双唇作“嘟嘟”声,双唇作全长、全体积的振动。这种全长、全体积的声带振动,其频率不可能太高,但音量较响,音质较厚。轻机能时的声带不作全长振动,而且声带用的薄,仅用边缘振动,便于唱较高的音,音质较轻,音色明亮,有致远性。所以,头声与胸声实际上是由两种不同的声带发生时的机能状态形成的,决非单单是由“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不同的共鸣腔的作用所决定的。诚然,共鸣腔在人体发生中虽然起重要作用,但和声带机能相比,它毕竟是第二位的,没有声带的振动,再好的共鸣腔也发不出声音。

假声:
1942年,人们最早拍摄了唱假声时声带活动的照片。1960年,又有人用快速摄影机以每秒四千张的速度拍下了唱假声时声带活动的连续性照片。从中可以看到,唱假声时,声带肌肉相对唱真声时松弛,杓间肌在这种情况下也是松弛的,因此,杓状软骨后部并不闭合上,而留有一棱形缝隙。在低音区唱假声时,声带全长闭合不严。中声区唱假声,声带有一半闭合不严。在高音区唱假声时,仅有一棱形缝隙,其余均闭合。唱假声时,环杓侧肌使声带中间部互相靠拢的力量加大。
发假声时声带并不拉紧,而是比发真声(包括胸声和头声。胸声是声带拉紧作重机能状态运动。头声是声带拉紧作轻机能状态运动。假声时声带松弛并有棱形小缝,作轻机能状态运动,假声没有金属色彩的音色)时松弛,因此,就不可能有共振峰为2800Hz的金属色彩的音色。真声与假声的音质的区别,实际上是由声带拉紧、闭严和声带松弛、发音时有缝隙这两种不同的声带状态所决定的。
声带闭合的调整可以分成胸声、头声、假声三种。唱胸声时声带以全部长度、宽度、厚度振动,而且闭合紧密,所以带有金属色彩。唱头声时,声带只以局部长度以及声带边缘振动,但因声带仍闭合紧密,所以仍带有金属色彩。唱假声时,声带以局部长度以及声带边缘振动,唯闭合不严,中间有一小棱形缝,所以音色上缺乏金属色彩而且“虚”一些。从胸声转入头声时,仅是从声带的重机能状态转入轻机能状态;反之,从头声转入胸声时,仅是从声带的轻机能状态转入重机能状态。它们的不同之处是声带的长度及厚度的不同,相同的一点是声带是紧闭的。从头声转入假声,或从假声转入头声时,都属于轻机能状态,即都是以声带的局部长度振动,所不同的是声带的闭合。头声既可转入胸声又可转入假声。当胸声没有头声过渡而突然转入假声时则出现破裂音。破裂音之产生,换句话讲就是声带从紧密闭合,以全部长宽厚度作振动的重机能状态突然地转入以声带闭合不严,中间有一棱形缝,并以局部长度及边缘振动的假声轻机能状态所致。

参考文献
《声乐理论教程》—李萍
《对声乐训练中声区概念的再认识》—赵晓松
《在声乐学习中掌握“轻、重机能平衡“的学习体会》—张落欢

关于“真声混声假声”有一个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