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一个典型呼麦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U5MDYwMDg0.html
简单的说就是强行制造“基频/低频泛音”和“高频泛音”的巨大分离,消灭中间的泛音,从而让人耳误以为是两个声音。当然本质上讲他还是一个声音,而且,也是标准的基频/第一泛音/第二泛音/等等。
左边正常的声音,泛音基本是连续存在的,而且是“中低频为主,高频为辅”的标准频谱模式。右边中频几乎被完全消灭,仅剩两条低频和若干高频。这样人耳会错误的判断这是两个声音。
在呼麦的过程中,可以在不改变音高的前提下改变音色,就是通过改变泛音分布的方法办到的。图上看的明白,两条低频线几乎没有变化,但是高频居然可以变出种种花样。
怎么做到的?原理上讲自然是改变共鸣腔,让共鸣腔只强化高频和低频,完全忽视中频。
曾经贴过的泛音唱法就是讲的这个,他用了频谱图的方式表达
原始声音:
共鸣腔的共鸣特性
最后的结果:
跟上面贴的声谱图基本是一致的。
纠正一些广为流传的错误说法:
- 有人说呼麦是发出两个声音。错,还是一个声音,泛音也在标准的频率上。
- 低声部是假声带发出来的。我觉得太玄幻。而且从图上看,就是单纯的一个声音消灭中频而已,声带发声足够做到。但是咱没喉镜,也没法完全否定这种说法。
- 有人说呼麦是基音和泛音构成两个声部。不准确,图上看的清楚,低频那里实质上是基频和第一泛音两个音共同构成的低音“声部”。
- 泛音在群众眼里,属于很玄幻的东西,必须是呼麦或者咽音什么的高大上技术才能弄出来。这显然是不懂科学,事实上人人说话都有泛音,泛音很普通很平常。
所以请问共鸣腔的共鸣特性的这个transfer function是在哪里来的,您有看到关于共鸣特性的论文吗
没记错应该是wiki的
呼麦这个视频好像看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