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5Njg0MTUy.html
先看小背篓和山不转水转:
那英的长音和宋团的那个比较长的音其实是一个音高C5,咋听感差这么多?(宋团听起来比那英高多了)
很简单,宋团的高频泛音比那英丰富的多,而低频泛音则是那英占优势。那当然越是高频泛音丰富的声音听起来越“尖”。
再看time to say goodbye:
首先要说的是,前半句莎拉布莱曼唱的不是很美声,所以选了后面那句来比较。
先说说key,宋团和莎拉·布莱曼是一样的key。那英上来唱的是低5key的。后来升了2key,所以就是低3key,图上的那英是升key过后的。
流行民族美声的差别在这里一览无遗:
1. 美声非常重视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声音极为浑厚有力。低位置共鸣基本是秒杀其他两人的形态。美声的第二关注点在高位置共鸣(头腔共鸣)上,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歌手共振峰。这个位置的共鸣保证了美声的声音是有焦点的(听感上来说,就是感觉声音有一个很“亮”的点),同时穿透力极强。
2. 民族唱法是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的。转而专攻更高位置的共鸣。所以在美声不能达到的3500以上频段,宋团依然能保有非常强的泛音(图上的“更高位置共鸣”)。传统上讲这种共鸣称之为额窦共鸣(当然这种提法不科学)。所以民族唱法听起来极为“尖”,“亮”,穿透力更强。缺点是不够厚重,偏假。
一句话:共鸣唱法(美声/民族)多为混声,要求永远带高位置共鸣。
3. 流行唱法是极为多样的,很难概括。总的来说,重真声,轻共鸣是主要的方向。比如那英,就是典型的真声唱法。说到共鸣,那英跟另两个显然是没法比的,所以同台较量,肯定是要被压出翔的。
流行唱法为什么要重真声,轻共鸣?
因为这样更贴近日常说话,更贴近人民群众。群众不可能去练什么混声,大共鸣,如果歌手唱的和群众差得太远,远到群众都不知道你怎么搞出来的,那自然无法取得群众的认可。没认可咋能流行起来呢?所以必然选择跟日常说话接近的唱法。(可这也导致了流行唱法几乎没有门槛,什么货色都可以进来冒充歌手,直接造成了现在中文流行届废渣满地走的局面)
关于那个最高音,宋团=莎拉布莱曼=G5,那英E5。视频里很明显,那英是废了好大的劲才弄出来的,共鸣啥的就不用谈了。(这也回答了那英究竟能不能唱All by myself的问题,那个是7秒F5,比这个还高1key,基本可以判定她累出翔也唱不了)
要额外说明的是: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本质上都是混声(真假音混合),尤其是宋团,主要以假音为主,所以那英的真声唱法肯定是没法跟她们拼高度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流行界这么讲究现代混声技术的原因:没有混声音域太有限了。
民族唱法的成因和特点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再次回到那个惨绝人寰的无麦克风时代。和美声一样,在无麦时代,一切的技术情感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别人听到你唱什么!所以充分开发共鸣扩大音量成了必然的选择。
我们知道那个年代我朝的歌曲大概有两种:
1. 戏曲。考虑到我朝素来都是“搭台唱戏”的模式,想在露天开阔环境让围观群众都听清,还没有麦,怎么办?我朝人民选择了提高音高,同时扩大高频泛音的假声唱法(当然也有真声唱法,我们主要分析假声唱法)。比如梅兰芳,那当然是假声唱法,不然怎么唱女声?
即使是封闭环境比如茶馆,要想让全屋子的人都听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戏班的当家名角,必须要做到茶馆二楼最后一个位置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才算及格。
2. 山歌。如果真的是隔着山跟对面的人喊,这时候就不得不借助高频泛音了。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大,低频比高频衰减的快得多。高频的声音可以传得更远。比如,我们都知道越“尖”的声音是传的越远的,尖叫就是传得最远的。
基本上,一切共鸣唱法都是要求高位置共鸣的,我们也知道有声压必须要有高位置共鸣。
那为何我们没选择跟美声一样的巨大的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
因为美声唱法不利于中文的咬字。
美声的特点是喉位极低,测重元音饱满和靠后发声。有人说:美声是元音的艺术,所以美声诞生自意大利就很自然了——意大利文元音偏多。
其实这是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为何中文音乐和外文音乐的区别这么大):中文的特点决定了,低喉位不适合唱中文歌。中文里对咬字要求比外文高得多,尤其是唇齿运用更多,注定了无法兼顾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所以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已经养成了高喉位说话的习惯,唱歌自然也是如此。
而高喉位的缺点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共鸣腔咽腔较小,难以获得比较大的共鸣。所以中文的歌曲总是显得不够厚重。(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气息偏弱)
现代民族唱法的由来
最开始的民族唱法是存在争议的,所谓的土洋之争:(http://news.ifeng.com/shendu/zgzk/detail_2013_01/15/21220849_0.shtml?_from_ralated)
- 一派以留洋的为主,基本就是美声来唱中文。缺点是咬字不准确,吐字模糊不清。
- 一派以真声为主,强调中文咬字,缺点是声音不够响亮,唱多了疲劳。
直到后来金铁霖发明了民族唱法:
现代民族唱法以美声的混合发声(真假音混合)为基础,同时继承了戏曲和山歌的高喉位假声唱法,开发出了独有的不限喉位混合发声方法。
1. 声带技术来说实质上更接近美声,所以有些人把民族唱法叫“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原理上讲就是真假音混合,尤其高音,会转到全假音。具体到每个人也有不同。宋团就是明显的假声居多,彭则是真声居多。
2. 不限制喉位,尽量保持低喉位的同时,允许提高喉位。
3. 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追求特别高的共鸣(额窦共鸣)。高频泛音非常足,穿透力极强。听起来“尖”。
4. 重点侧重咬字,要求清楚明白,声音甜美,清亮,偏假。
5. 发声位置靠前,符合中文的咬字习惯。
为何金氏唱法能一统江湖?
这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事实上科学的发声只有一种,就是美声。考虑到音量,音色,持久力,穿透力等因素。要想到达极致就只有这么一种方法。
那为了中文改良的中国式美声(民族唱法)为什么就不能是唯一的呢?为什么从来没人质疑美声一统欧美歌剧呢?
事实上民族唱法有的问题,美声都有,比如千人一面。这没办法,共鸣开发到一定阶段,本嗓的特色自然就几乎消失了。指责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纯属无稽之谈,你怎么不指责美声千人一面?
有麦时代,共鸣唱法是不是还有意义?
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你都说了美声/戏曲等共鸣唱法是为了无麦时代特别产生的,现在是否依然有存在的意义呢。
答案很明确:有!而且很大!
麦克风只是让无共鸣唱法有了存在的可能,但并不能改变无共鸣唱法对有共鸣唱法的先天弱势。
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唱现场上:无共鸣唱法在现场声压很小。见https://bideyuanli.com/p/780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看过不少现场的视频,没这个问题啊?
那是因为所谓的现场视频,都是话筒收音配上伴奏弄出来的,跟真正在现场的人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现场的人,听到的是音响放出来的声音。关于视频和真现场的区别,请参考这两篇:
可以说,现场和视频/电视播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以双英会为例,我们看到的电视播出版已经很夸张了,那英的声音小的多。其实在真现场,还会更夸张,那英的声音会比宋团小一个数量级。
民族唱法一统晚会的原因
看了上面的解释,相信各位也能很自然的理解这个问题了。晚会毕竟是为了现场服务的,不是为了电视观众。让现场的人听清才是第一要务。这时候共鸣唱法就优势太大了。
可是对群众来说,一直都是重录音,轻现场。听现场的可谓极少。所以很难理解这种千人一面的声音怎么能统一晚会。其实让他们现场听一次晚会就懂了。(不得不说,现在去听现场的,基本都是狂热粉丝,哪还管能不能听见,只要偶像看见了就嗷嗷嚎叫上了,唱得跟翔一样也照样吹到天上去。)
比如这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xNzA3NTQ4.html,典型的流行歌手缺乏声压的下场:现场观众反应超冷淡。
流行唱法也有共鸣!
这一点必须强调。事实上欧美的流行高手基本都是共鸣很强的。在欧美,以美声为底子的流行歌手遍地都是,即使不是美声底子,也练过其他类的共鸣。所以欧美偶像派歌手少,实力派歌手多。(其实即使欧美偶像派,也基本都达到了我朝实力派的标准。我朝所谓偶像派,基本上是完全没法在欧美混的)
这跟欧美更注重现场密不可分,录音可以修音,可以反复调教,差不多所有人都可以调到差不多的水平。现场就完全不同了,残疾歌手一下就露底,毫无还手之力。
只有在我朝这个奇葩的市场里,才会出现各式奇葩无共鸣歌手横行的局面。
其实,与其说民族歌手千人一面让人反感,倒不如说是民族歌手唱得歌太单一才让人反感。不过这跟唱法一点关系也没有,民族唱法一样可以唱流行,比如玖月奇迹里的女歌手,就是典型民族腔。
♀冷漠の微笑补充:
民族美声那里讲的很对,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歌词和咬字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也导致了发声位置的不同,不止是喉位高低,还有前后端发声的差异,我国不止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好多和意大利起源流派的也有出入,就是前后位置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的美声比西方咬字更清晰但是不够浑厚通透。
民族强调高位置共鸣,由于要保持音色的纯净和亮度,发声位置是必须在前端的;美声更强调压稳喉位,提高软腭,把喉往咽壁上靠,是气息通道最大化,尽可能地利用胸腔的振动美化声音,因此靠后发声,声音显得浑厚通透饱满。
而且中国的美声,发声位置实际上不算很靠后,原因就一条:强调吐字清晰和自然。发声位置和共鸣方式有联系,但不是绝对,靠前靠后都可以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比如韩磊就是明显的靠前,可是却是胸腔为主。
字正腔圆是戏曲,不是民族。民族要求保持亮度,吐字亲切自然,高位置共鸣的原因是在高位置的时候声音更飘和亮,和民族歌曲的表达亮度细腻的声音主旨符合。流行没有具体规定的行腔方式,你说的是口腔共鸣,泛音非常小,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发声方法不够科学,基本功不够深。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让我们注重咬字 所以一般咬的比较清晰 有时候甚至咬的过死,这也是民族发声在前的根本原因,因为喉位靠后支点在下的话,靠咽部的力量是无法清晰的咬字的,就像意大利美声那样
不只是咬字 还有音色的润色 靠前吐音更加亲切自然 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和歌曲内容的表达
为什么说民族要靠前呢,靠前发声是指声音从声带发出,下腭放松,颌骨打开,提笑肌,舌平放,声音着力点向前推,推到口腔前部的硬腭,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一般使用口咽腔与面罩的共鸣,声音的感觉是从口咽腔的前部发出,声音集中而明亮,并且容易获得高位置的共鸣~结合咬字和吐音以及国人审美 所以民乐一般都是这样发声的。
人的共鸣肯定是要空气的,毋庸置疑,不管是任何发声都需要空气。在真空中发声是没声音的足以证明这一点。
气讲的意思是,气流通过。比如喉咽腔是肯定气息通过的,额窦什么的就相反,气息不经过。
good job 你干得非常好。
比的院长,你好!有个问题,我还是不太明白,你说的:“2. 山歌。如果真的是隔着山跟对面的人喊,这时候就不得不借助高频泛音了。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大,低频比高频衰减的快得多。高频的声音可以传得更远。比如,我们都知道越“尖”的声音是传的越远的,尖叫就是传得最远的。” ‖ 这里有一个物理特性,我不确定,就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到底是低频传的远还是高频传的远?我看百度有人是这么解释的(不知道对不对):低频波长,衍射能力强,在远距离传播过程中能更容易绕过掩体(例如地震次声波),而高频波短,所以传播过程中能量损耗就大。他说的意思是低频传的远。 到这里我已经懵了(莫非你说的和他说的不是一个东西?),请比的院长解释一下。
取决于频率,也取决于你究竟想传多远,还取决于是什么波。
一般来说,随着距离的提升,高频能量损失更大,也就是说,声能变成其他能量消耗掉了。
另一方面,低频的声音散射更强,也就是你说的容易绕过掩体,所以低频会在近场反复散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播效率不如高频。这就是为什么近场听live都是被低音鼓震个半死的原因。而离远了这后 ,低音就几乎不会成为问题了,相反,人声传过来都是比较“尖”的感觉。
综合来看,对人声来说,高频传得更远。
会长,我想问一下,美声与流行唱法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最最本质的。
还有一点,你觉得两者就音本身谁更美呢?为什么?
最最本质的区别是美声声大,流行声小。
当然是美声声音更美,你听下真现场就知道。
啊! 我听了两种。。
嗯 你能描述一下 美在哪里吗?
我听了好多 但我在 两者之间都能获得一种美感。。
但两个一定要硬碰硬的话。。
美声压倒性的美在哪里呢!?
美是一个主观感受,有没有美完全是个人喜好。
美声是不是更美你还是看下现场吧。
这种美只能现场听到嘛?~
能不能介绍几个对比的~~ 。。嗯。。
我比较了Mariah carey 和 Joan sutherland
都是听带,但我喜欢Joan 那种”升“的感觉。。
高音非常实,有一种”升“上去 嗯。。那种把心勾出来的感觉。。
那么男声呢?
能提供两个比较的对象吗?
我很喜欢这一首,你听听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M0NTU1NDE2.html?f=6310720
不比较曲风。。单单比较。。音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