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对比版 === 李宇春VS黄英VS斯琴VS姚贝娜VS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zNjc0NDI0.html

 

乐评(来自♀冷漠の微笑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首充盈着广西苍山秀水味道和壮族人民朴实豪迈的生活情怀的歌曲就已经名声大噪,虽然我们无法追溯到1960年去翻看原唱者,但是歌仙刘三姐那对劳动、自然和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直至今日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1978年,这首歌曲的已知的第一任原唱浮出水面,不是电影的主演傅锦华更不是前任主演黄婉秋,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叫黄兴宁。
上述这些大家未必会感兴趣,因为你们口耳相传的可能都不是以上这些名字,而是一个叫斯琴格日乐的蒙古族姑娘,哦,现在叫前辈更为合适一些。她运用摇滚式编曲和民新唱法重新诠释了这首歌曲并深入人心,流传至今。而我们的姚贝同学,就沿用了这一风格并且发扬光大,深为广大听众津津乐道。

我不明白比的原理同学为什么要将春哥的版本放在第一顺位,难道你就不怕至少一半的人刚读完秒就关了视频的情绪化行为?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勉强还可以听听,中气十足,不对,是中性十足的音色让我们流连在缺了把的大好男儿情怀里面,开口即走调代表着超级女声的最高水准,声音不稳并且没有共鸣则为之最终下了定义——大家莫怪,这充其量就是一个秀。
由于斯琴姑姑的版本深入人心,我本人也是听了这个版本许多年,所以我甩了甩头,将姑姑的影子暂时忘却(我咋那么像杨过),帅气地拢一下头发,再照照镜子…呸,跑偏了。在两个星期以前,斯琴姑姑亲临沈阳奥体中心,我有幸听到了她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偶有破音,但是总算以差不多的质量拿下来了,考虑到年龄问题,她的实力还算靠谱。而就春江水这首歌来讲,斯琴姑姑巅峰期的水准可以算是学院派常规水平,乐感还不错,声线虽然一般般但是长期训练保持的声音质量倒还稳定,之所以说是常规水准而非高等水准,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出:1 斯琴姑姑有着学院派常见的共鸣发声位置,即在民族类歌曲演唱中依靠头腔结合声带,声音靠前,气息连贯的唱法,在那个年代,以她为代表的许多人是不讲究胸腔的开发,能撑起口咽腔到头腔的气息即可,所以声音质感虽然有了,但是显得有些单薄,完全谈不上厚度可言,本首歌曲的最大特点就是浓烈的鼻腔共鸣和几个上滑音的表现力。斯琴姑姑在高音部分明显不够稳定,鼻腔进的不够多,在这一点上来说更趋于通俗化,上滑音的表现也中规中矩,说明声带位置的游移和掌控也无法臻至完美,当然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确实够用了。
姚贝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所以我需要更大力气地甩头,不仅仅为了暂时忘却她那宛如天籁的歌喉,更是需要将那妖娆性感的小野猫一样的红色身姿和波浪卷短发掩盖了一半的神秘脸庞,还要那灵动的舞台表现力剪除几分钟,不然还评毛。
在她发声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她的嘴型,一直处于张开的状态,和纯通俗的发声很不一样,由于本首歌的音色亮度要求导致的全程高喉位和她自己进行的混合共鸣式唱法使她声音比平时靠后,口型半张大舌根回收才能保证咬字的顺畅。这里顺便提一下民新唱法,区别于传统民族唱法的以真声为主配合头腔共鸣,为了声音的高度和亮度,民新唱法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更足,更易于控制,高音区依旧以头腔共鸣为主,但是却增加了真假声的浑河,发出的声音亮度高、集中、穿透力强,并且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来加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音区不仅仅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一般的声音。在歌唱的时候,以头腔为主,三腔体配合轮番使用,而斯琴姑姑正是民新唱法的中等水平,金属感存在但是不够强烈,气息够足但是控制力不到位。而姚贝娜在这首歌的表现甚至更偏向于美声,她使用的不仅仅是头腔为主的共鸣,而是现代美声学派才大量使用的多腔体混合共鸣,唱歌的时候所有腔体一起打开,根据歌曲的需要调整所需腔体的使用比例,像这首歌曲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胸腔使用非常广泛,声音的厚度强于其他任何一人,鼻腔共鸣基础上使用的关闭技术又保证了声音的集中和稳定,源于良好基本功的强大气息又保证了声音的稳定性,高音表现时气贯于顶,中低音气沉于胸,是学院派基本功底的最高境界。胸、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而在高音部分还能顺畅的使用上滑音则是声带控制力的完美展示,比如唱山歌的歌字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水字,音色统一并且稳定性高,尾音处理的及时不冗余,干净利落。
值得一提的是黄英的唱法,论基本功恐怕也就了春哥比她差点,气息方面是个值得诟病的地方,但她居然在这首歌的表现中用了坎音的表现手法,展露了一种原生态的感觉。那么什么是坎音?我可以告诉你就是破音的一种表达形式,胸声和头声脱节所致的在不同音区的关卡之间显现的融合失衡的效果,比如黄英在表现这首歌的时候,几个坎音很明显的有破和沙哑的感觉,这是一个亮点。须知只有像王菲和谭晶那个级别的歌手也不会轻易地使用坎音去演绎歌曲,而黄英正好抓住了这首歌和她独特嗓音的契合点,运用的坎音技术不但完美填充了她由于基本功不足导致无法在高位置发出的上滑音,并且赋予了歌曲一种大山的苍翠、溪涧的清凉之类的质朴之情,引发了很多人心中的悸动。
宋团的我不想讲太多,她的乐队太给力了,将她本就亮丽的声线烘托得华丽中不失细腻,可是唱功方面的缺失是什么也掩盖不住的,第一句开始气息就不顺畅,上气不接下气,后面的高音空洞,声带未能拉紧,本就不够成熟的民族唱法中还掺了点蹩脚的美声技术,并且不会控制声音的强弱和腔体的打开程度,使声压低下,完全无法形成泛音,每一句歌词都是强出,用的不是姚贝娜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而是金铁霖那过时的全通道下支点唱法,也就是将气息通道打通,利用腹部来提气,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疲劳,不够科学。还有宋团的音乐本就不够宽广,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在演绎低音的时候声音完全卡在喉咙里而不是放在腔体里,我很怀疑她会不会胸腔共鸣,声音经常显得紧而憋。总的来说,宋是个本钱非常不错的歌手,唱商也够,就是功底和技术实在不给力,因此歌声缺乏绵柔的婉转和醇厚的大气,没有李谷一的深情,张也的甜美,彭丽媛的清冽和马玉涛的浑厚,而是靠旋律取胜,有点类似流行圈的华仔。
老歌新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只是现在的歌手再难唱出当年的情怀,却又只能半推半就地融入新时代的精神和特色,最终只能变的四不像。其实神话本不存在,当长时间无法打破又众口纷纭时,它也就成了神话。
感谢姚贝娜,感谢黄英。

 

声谱测评

 

春哥:

男中音不是盖的,无论key(比姚低8key)还是音色,都很爷们。

黄英:

key有点低(比姚低3key),共鸣还不错。唱的比较用力,感觉快到她的极限了,再往上比较难。

斯琴格日乐:

比姚低1key,共鸣比黄英强,尤其是高频共鸣。

姚贝娜:

姚这基本就是“大长粗直”爱好者的天堂了。整首基本没用颤音(其他几人用了不少),每个长音都比别人拖得更长。所以整首都是各种又粗又直的线。

尤其是升key之后,简直就是在秀气息(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几人既没有升key,也没有超过2秒的长音),简单数了下:

嘿(2秒e3),

唱(1秒e3)山(c3)歌(g3,最高点在#a3)来(3秒d3接转音),

这(e3)边(e3)唱来那(d3)边合,

唱(e3)山(c3)歌(g3,最高点在#a3)来(3秒d3),

不(e3)怕(e3)滩(c3)险湾(d3)又多,

不(e3)怕(e3)滩(c3)险湾(d3)又多,

呦吼,湾(2秒d3)又(d3)多(7.7秒g3)。

三组以下的没数,三组以上的4个c3,7个d3,9个e3,3个g3,差不多整个升key部分(70秒)都在三组上玩。除了挑#a3用了民族腔,其他都是流行腔的真音拿下,加上最后一句7.7秒g3,目测姚歌曲中难度最大没悬念。而且整体完成很轻松,不见丝毫的勉强和气息问题。

最后一个音

还是老话:

  1. 低位置共鸣强烈(第一泛音)
  2. 高位置共鸣也不错(第三,第四泛音)
  3. 基频微弱,证明共鸣强烈。
  4. 又长又直。

这个g3堪称我见过的完成质量最好的真音大长音。时长力度共鸣俱佳,难能可贵的是真音成分很足,而且基本不带民族腔。这个音也有力的回击了某些人说“姚也许明天的g3就是尖叫”这种无稽之谈。

All by myself的那句比这句低2 key(7.5秒f3),但是整句更长而且腔调不同,所以不能说ABM就比这句简单。不过我相信姚正常状态是完全可以拿下ABM的。

宋团:

宋团才是正宗的“金式”民族唱法:

高频泛音太充分了,所以听起来特别的尖(其实宋团比姚低1key)。就像前作所说:正宗的民族唱法需要一直保持高位置共鸣(跟美声一样),就是宋这样在4000段一直保持共鸣,哪怕是唱中低音。

从这个角度来说,斯琴格日乐是有一定“金式”民族唱法的样子的,有不错的高位置焦点。

山歌好比春江水” 中有 3 条评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