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3年12月

简单评论黄绮珊2014元旦《all by myself》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U1Njc1ODMy.html

1. 没有降key,就是f3原key。

2. 第一个any more, 6秒,距离原版差距1.5秒。

3. 第一个any more,2.8秒处大断音。这个意料之中,黄以前也是这么唱的,我不知道是她理解问题(原版听起来像是断音,其实没有)还是为了降低难度。

4. 第一个any more没接上尾音,与姚贝娜的第一个失误是一样的。

5. 第一个any more之后马上接第二个,这个编排与姚版是一样的。但是黄版的第二句f3只唱了不到一秒。

6. 第二个any more小破音,与姚贝娜第二个失误一样。另外第二个any more音准没唱准,比f3高,但是没到#f3,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个是最高音,确实是最高的。

 

综上,其实完成度比以前那个好,在我的评分系统里可得30分。原文见https://bideyuanli.com/p/545

All by myself对比版

席琳 VS Charice VS 姚贝娜 VS 黄绮珊 VS 张惠妹 VS 李佳薇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yOTIzNDY4.html

不废话,直接上图

几点说明:

  1. 都说这歌是经典的“一句歌”,所以咱们就比这一句。
  2. 断音。断音其实比破音还可怕,整个相当于把一句断成两句来唱了,难度大大降低。而且允许断音的话根本不会破音,感觉不行了断一下调整了接着唱。(要说明的是,断音的时间也是算在总时间里的,并没有额外扣掉)
  3. 姚贝娜的破音出现在第二个any more,按理说不应该扣分(说好了比一句的!)。不过为了防止你们说我偏袒,还是扣了20。
  4. 阿妹没唱第二个any more,按说应该扣分,不过考虑到已经负分,所以。。

综合来看,各个live版的排名:

  1. Charice第一无悬念,远远抛离竞争对手,甚至差不多爆掉了席琳迪翁的cd版。
  2. 姚贝娜第二,原key,时间长,缺点是没接上尾音。
  3. 席琳迪翁live版第三,席琳迪翁live永远降key,这一版降的还挺狠。
  4. 剩下三个基本属于比惨的范畴了。黄绮珊降key还大断音(大断音达半秒多),并且没接上尾音,好在时间长,所以微弱优势战胜李佳薇。
  5. 李佳薇时间太短了,还断音一下,坑爹啊!好在原key。
  6. 张惠妹,不黑阿妹了就。

 

下面看频谱对比图

  1. 降key的一目了然啊~
  2. 席琳迪翁cd版1400左右的泛音强烈,2000&3500两条也还不错,所以厚度穿透力俱佳。
  3. 席琳迪翁live因为降key,所以强化了低位置共鸣,2000的支撑非常强,所以听起来很厚重,穿透力不如cd版。
  4. Charice就太强了,能量平均释放,各个频段的泛音都很强,高频泛音比席琳迪翁更丰富,所以整体饱满穿透力强,差不多爆了席琳迪翁的cd版。(charice拉了挺远的麦)
  5. 姚贝娜1400泛音强烈,缺少2000段的支撑,所以声音不厚重。姚在3500和4200倒是特别的强,所以听起来是最尖锐的一个。另外姚抖动明显,在第一泛音看不出什么(所以听上去音准没有问题),但是高频泛音上得抖动就很明显了。
  6. 李佳薇中规中矩,总感觉她的声音出不来。
  7. 黄妈是枪版,所以效果最差。黄妈的共鸣还是很强的,无论是胸腔还是头腔。
  8. 张惠妹,一如既往的基本不共鸣。

多说两句,很多人觉得黄妈高音爆姚没悬念。其实那是因为:姚只唱120%把握的歌,很少挑战高难度。黄妈为了搏出位整天挑战高难度。其实你要真让她们同飚高难度,姚是可以小胜黄妈的。毕竟45的人了,声带受年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果是15年前,黄妈胜姚应该没问题。

姚贝娜的音域

在Beautiful light中,姚贝娜两次摸到#C3(男谱#c1),分别在30秒和43秒。目测为已知的姚最低音。所以

姚的已知音域为#C3 – E6(男谱#c1 – e4)

不过无聊的假音花腔用处不大,真音音域为#C3 – G5 (男谱 #c1 – g3)

根据http://tieba.baidu.com/p/2232070332,姚以微弱优势战翻黄妈:

从以上数据分析,黄绮珊的最低音至少可达#d(见《酒般的记忆》),真声高音可达#g2(见《回来》),唱词时高音达a2没问题,运用咽音,则可达f3,甚至以上。

翻译一下:他用的都是女谱,就是黄妈的真音音域为#D3 – #G5。

个人对这个说法持怀疑态度,黄#G5没有长音,最高的长音出现在G5,所以我认为黄的真音最高音在G5。(多说一句,无论男女,G5基本就是真音极限,强如张雨生黄绮珊姚贝娜,基本极限都在G5)

所以我认为姚黄高音极限相等,姚低音胜2key。

图解版:https://bideyuanli.com/p/844

关于发声位置的探讨

关于发声位置:

和微笑探讨了一下,做一下总结,大家来看看对不对:

 

首先,这是两个问题:声带发声位置,和声音位置。

 

1. 声带发声位置。

很简单,就是声带振动的部位。微笑讲的就是这个。理论上讲,正常说话的时候应该是声带全部振动的,其实唱歌的时候,多半是部分振动的,或者说有一部分是主振动,其他的是跟随振动。

随着音高的不断增高,发声部位会越来越小,这就进入了所谓的“关闭”。

巍峰营的解释很好:http://wfymusic.com/thread-54869-1-1.html

尤其是配图,转过来

 

注意:上下两个图的“前后”是反的。

上面的图是前端发声,随着音高提高,到最后变成关闭,然后进入咽音状态。下面的图是后端发声。下面的图说的很明白:随着音高的提高,声带振动面积逐渐缩小。

(图中的“chest”,“head”,说的都是声区,并不是讲发声状态,讲的是音高)

那规律是,前端振动则声音清亮,后端振动则浑厚。这从物理上是可以找到根据的,图上可以看到:声带其实是一个三角形,前端是三角形的顶,后端则是三角形的底边(其实底边不是声带,但是声带后端确实和底边形成一个三角形),所以音色有区别很正常。另外前端和后端是两块完全不同的肌肉控制的。

从共鸣来说:

后端的位置是正对喉咽腔的,所以后端发声可以把整个气息通道放在一个直线上,整体共鸣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一个立体气柱,这是有利于取得最大共鸣的,尤其是有利于取得胸腔共鸣。所以美声以及欧美流派多选择这个办法取得最大共鸣。

声带前端的位置更接近口腔,所以可以取得更多的口腔共鸣。由于中文对唇齿咬字的苛刻要求,前端发声更有利于中文的咬字。所以民族唱法选择的是前端发声。

从发声效果上看

后端发声的声音浑厚,感觉声音在喉咽腔里,咬字比较模糊。

前端发声的声音清亮,咬字比较清楚,声音更接近口腔。这也比较符合中国人对语言的审美:中文都是一字字的,更讲究每个字都要清楚明白;而外文都是一片片的连读,并不需要每个字咬明白。

实例:

尝试发ei的音,可以感觉前端发声的感觉。尝试发ing的音,可以感觉后端发声的感觉。

中文歌手多为高喉位前端发声,最典型的莫过张雨生。清亮,咬字非常清楚。一众民族歌手也是,比如宋团,那么清亮。

后端发声的更浑厚,比如韩磊,声音浑厚,结合低喉位可以获得巨大的胸腔共鸣。

姚贝娜以前就是标准的高喉位前端发声,在爱无反顾开始尝试低喉位后端发声(所以声音变暗了,变模糊了)。

反常一点的,CD是高位置靠后,陈奕迅是低位置靠前的。

哪个更好?

各有优势,没有定论。

 

2. 声音位置

这个就是蓝天牧云岁月讲的问题了。其实声音位置是一个错觉,我们感知的声音位置,更确切的讲是共鸣点。我们都知道流行歌手一般轻共鸣,所以发音都是在唇齿之间发出来的,感官上来说,就是觉得声音在前面。而带了共鸣的声音,无论是民族还是美声,共鸣点都会靠后,肯定不会在唇齿之间。

这个与我们讲的高位置共鸣低位置共鸣是一样的:都是在讲共鸣点。

共鸣点是什么?

推测就是腔体内反射的波叠加之后振幅最大的点。我们看驻波原理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A3MjAyOTk2.html)的时候,可以知道对于驻波来说,有一个点是振幅最大的,这个应该就是我们讲的共鸣点。当然人体共鸣是涉及气息的,要复杂的多。(这一段存疑,欢迎大家指正)

共鸣点的位置

对于共鸣好的歌手来说,共鸣点是可以进行前后上下调节的:共鸣点越高则越尖,共鸣点越低则越浑厚。(这完全是一个巧合:人体的共鸣腔,从下到上正好是从大到小的过程,所以共鸣越高则共振频率越高,当然越尖。)

而前后移动共鸣点可以改变声音的清亮程度。越后的共鸣点,感觉声音越在里面,越闷;越前的共鸣点,声音越亮。美声内部也存在共鸣点前后的差异,这是不同流派的区别了。

无论民族美声,共鸣点都肯定比流行靠后了:因为流行基本不共鸣!所以流行的声音都是在唇齿之间的。民族美声无论如何共鸣点也是在腔体里面。

这确实是美声民族与流行的最大区别:无论美声民族都必须一直保持高位置共鸣点,不管是在面罩上还是在额窦上;而流行是不要求这个的,事实上也几乎没有人会这么做。

技术解读《双英会》–流行民族美声的区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5Njg0MTUy.html

先看小背篓和山不转水转:

那英的长音和宋团的那个比较长的音其实是一个音高C5,咋听感差这么多?(宋团听起来比那英高多了)

很简单,宋团的高频泛音比那英丰富的多,而低频泛音则是那英占优势。那当然越是高频泛音丰富的声音听起来越“尖”。

 

再看time to say goodbye:

首先要说的是,前半句莎拉布莱曼唱的不是很美声,所以选了后面那句来比较。

先说说key,宋团和莎拉·布莱曼是一样的key。那英上来唱的是低5key的。后来升了2key,所以就是低3key,图上的那英是升key过后的。

流行民族美声的差别在这里一览无遗:

1. 美声非常重视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声音极为浑厚有力。低位置共鸣基本是秒杀其他两人的形态。美声的第二关注点在高位置共鸣(头腔共鸣)上,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歌手共振峰。这个位置的共鸣保证了美声的声音是有焦点的(听感上来说,就是感觉声音有一个很“亮”的点),同时穿透力极强。

2. 民族唱法是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的。转而专攻更高位置的共鸣。所以在美声不能达到的3500以上频段,宋团依然能保有非常强的泛音(图上的“更高位置共鸣”)。传统上讲这种共鸣称之为额窦共鸣(当然这种提法不科学)。所以民族唱法听起来极为“尖”,“亮”,穿透力更强。缺点是不够厚重,偏假。

一句话:共鸣唱法(美声/民族)多为混声,要求永远带高位置共鸣。

3. 流行唱法是极为多样的,很难概括。总的来说,重真声,轻共鸣是主要的方向。比如那英,就是典型的真声唱法。说到共鸣,那英跟另两个显然是没法比的,所以同台较量,肯定是要被压出翔的。

 

流行唱法为什么要重真声,轻共鸣?

因为这样更贴近日常说话,更贴近人民群众。群众不可能去练什么混声,大共鸣,如果歌手唱的和群众差得太远,远到群众都不知道你怎么搞出来的,那自然无法取得群众的认可。没认可咋能流行起来呢?所以必然选择跟日常说话接近的唱法。(可这也导致了流行唱法几乎没有门槛,什么货色都可以进来冒充歌手,直接造成了现在中文流行届废渣满地走的局面)

关于那个最高音,宋团=莎拉布莱曼=G5,那英E5。视频里很明显,那英是废了好大的劲才弄出来的,共鸣啥的就不用谈了。(这也回答了那英究竟能不能唱All by myself的问题,那个是7秒F5,比这个还高1key,基本可以判定她累出翔也唱不了)

要额外说明的是:无论是美声还是民族,本质上都是混声(真假音混合),尤其是宋团,主要以假音为主,所以那英的真声唱法肯定是没法跟她们拼高度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流行界这么讲究现代混声技术的原因:没有混声音域太有限了。

民族唱法的成因和特点

说到这个问题,不得不再次回到那个惨绝人寰的无麦克风时代。和美声一样,在无麦时代,一切的技术情感什么的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就是让别人听到你唱什么!所以充分开发共鸣扩大音量成了必然的选择。

我们知道那个年代我朝的歌曲大概有两种:

1. 戏曲。考虑到我朝素来都是“搭台唱戏”的模式,想在露天开阔环境让围观群众都听清,还没有麦,怎么办?我朝人民选择了提高音高,同时扩大高频泛音的假声唱法(当然也有真声唱法,我们主要分析假声唱法)。比如梅兰芳,那当然是假声唱法,不然怎么唱女声?

即使是封闭环境比如茶馆,要想让全屋子的人都听到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个戏班的当家名角,必须要做到茶馆二楼最后一个位置也能听得清清楚楚,这才算及格。

2. 山歌。如果真的是隔着山跟对面的人喊,这时候就不得不借助高频泛音了。因为随着距离的增大,低频比高频衰减的快得多。高频的声音可以传得更远。比如,我们都知道越“尖”的声音是传的越远的,尖叫就是传得最远的。

基本上,一切共鸣唱法都是要求高位置共鸣的,我们也知道有声压必须要有高位置共鸣。

那为何我们没选择跟美声一样的巨大的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

因为美声唱法不利于中文的咬字。

美声的特点是喉位极低,测重元音饱满和靠后发声。有人说:美声是元音的艺术,所以美声诞生自意大利就很自然了——意大利文元音偏多。

其实这是一个更根本的原因(为何中文音乐和外文音乐的区别这么大):中文的特点决定了,低喉位不适合唱中文歌。中文里对咬字要求比外文高得多,尤其是唇齿运用更多,注定了无法兼顾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所以经年累月下来,我们已经养成了高喉位说话的习惯,唱歌自然也是如此。

而高喉位的缺点是明显的:最主要的共鸣腔咽腔较小,难以获得比较大的共鸣。所以中文的歌曲总是显得不够厚重。(当然另一个原因是,气息偏弱)

 

现代民族唱法的由来

最开始的民族唱法是存在争议的,所谓的土洋之争:(http://news.ifeng.com/shendu/zgzk/detail_2013_01/15/21220849_0.shtml?_from_ralated

  1. 一派以留洋的为主,基本就是美声来唱中文。缺点是咬字不准确,吐字模糊不清。
  2. 一派以真声为主,强调中文咬字,缺点是声音不够响亮,唱多了疲劳。

直到后来金铁霖发明了民族唱法:

现代民族唱法以美声的混合发声(真假音混合)为基础,同时继承了戏曲和山歌的高喉位假声唱法,开发出了独有的不限喉位混合发声方法。

1. 声带技术来说实质上更接近美声,所以有些人把民族唱法叫“有中国特色的美声唱法”。原理上讲就是真假音混合,尤其高音,会转到全假音。具体到每个人也有不同。宋团就是明显的假声居多,彭则是真声居多。

2. 不限制喉位,尽量保持低喉位的同时,允许提高喉位。

3. 基本放弃低位置共鸣(胸腔共鸣),追求特别高的共鸣(额窦共鸣)。高频泛音非常足,穿透力极强。听起来“尖”。

4. 重点侧重咬字,要求清楚明白,声音甜美,清亮,偏假。

5. 发声位置靠前,符合中文的咬字习惯。

 

为何金氏唱法能一统江湖?

这其实是有其必然性的。事实上科学的发声只有一种,就是美声。考虑到音量,音色,持久力,穿透力等因素。要想到达极致就只有这么一种方法。

那为了中文改良的中国式美声(民族唱法)为什么就不能是唯一的呢?为什么从来没人质疑美声一统欧美歌剧呢?

事实上民族唱法有的问题,美声都有,比如千人一面。这没办法,共鸣开发到一定阶段,本嗓的特色自然就几乎消失了。指责民族唱法千人一面纯属无稽之谈,你怎么不指责美声千人一面?

 

有麦时代,共鸣唱法是不是还有意义?

相信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既然你都说了美声/戏曲等共鸣唱法是为了无麦时代特别产生的,现在是否依然有存在的意义呢。

答案很明确:有!而且很大!

麦克风只是让无共鸣唱法有了存在的可能,但并不能改变无共鸣唱法对有共鸣唱法的先天弱势。

最大的区别体现在唱现场上:无共鸣唱法在现场声压很小。见https://bideyuanli.com/p/780

 

有人可能会疑问:我看过不少现场的视频,没这个问题啊?

那是因为所谓的现场视频,都是话筒收音配上伴奏弄出来的,跟真正在现场的人听到的声音完全不是一回事。真正现场的人,听到的是音响放出来的声音。关于视频和真现场的区别,请参考这两篇:

https://bideyuanli.com/p/246

https://bideyuanli.com/p/571

可以说,现场和视频/电视播放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以双英会为例,我们看到的电视播出版已经很夸张了,那英的声音小的多。其实在真现场,还会更夸张,那英的声音会比宋团小一个数量级。

 

民族唱法一统晚会的原因

看了上面的解释,相信各位也能很自然的理解这个问题了。晚会毕竟是为了现场服务的,不是为了电视观众。让现场的人听清才是第一要务。这时候共鸣唱法就优势太大了。

可是对群众来说,一直都是重录音,轻现场。听现场的可谓极少。所以很难理解这种千人一面的声音怎么能统一晚会。其实让他们现场听一次晚会就懂了。(不得不说,现在去听现场的,基本都是狂热粉丝,哪还管能不能听见,只要偶像看见了就嗷嗷嚎叫上了,唱得跟翔一样也照样吹到天上去。)

比如这样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zYxNzA3NTQ4.html,典型的流行歌手缺乏声压的下场:现场观众反应超冷淡。

 

流行唱法也有共鸣!

这一点必须强调。事实上欧美的流行高手基本都是共鸣很强的。在欧美,以美声为底子的流行歌手遍地都是,即使不是美声底子,也练过其他类的共鸣。所以欧美偶像派歌手少,实力派歌手多。(其实即使欧美偶像派,也基本都达到了我朝实力派的标准。我朝所谓偶像派,基本上是完全没法在欧美混的)

这跟欧美更注重现场密不可分,录音可以修音,可以反复调教,差不多所有人都可以调到差不多的水平。现场就完全不同了,残疾歌手一下就露底,毫无还手之力。

只有在我朝这个奇葩的市场里,才会出现各式奇葩无共鸣歌手横行的局面。

 

其实,与其说民族歌手千人一面让人反感,倒不如说是民族歌手唱得歌太单一才让人反感。不过这跟唱法一点关系也没有,民族唱法一样可以唱流行,比如玖月奇迹里的女歌手,就是典型民族腔。

 

♀冷漠の微笑补充:

民族美声那里讲的很对,此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歌词和咬字的要求也不同,因此也导致了发声位置的不同,不止是喉位高低,还有前后端发声的差异,我国不止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好多和意大利起源流派的也有出入,就是前后位置的问题,导致了我国的美声比西方咬字更清晰但是不够浑厚通透。

民族强调高位置共鸣,由于要保持音色的纯净和亮度,发声位置是必须在前端的;美声更强调压稳喉位,提高软腭,把喉往咽壁上靠,是气息通道最大化,尽可能地利用胸腔的振动美化声音,因此靠后发声,声音显得浑厚通透饱满。

而且中国的美声,发声位置实际上不算很靠后,原因就一条:强调吐字清晰和自然。发声位置和共鸣方式有联系,但不是绝对,靠前靠后都可以有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比如韩磊就是明显的靠前,可是却是胸腔为主。

字正腔圆是戏曲,不是民族。民族要求保持亮度,吐字亲切自然,高位置共鸣的原因是在高位置的时候声音更飘和亮,和民族歌曲的表达亮度细腻的声音主旨符合。流行没有具体规定的行腔方式,你说的是口腔共鸣,泛音非常小,其实换句话说就是发声方法不够科学,基本功不够深。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让我们注重咬字 所以一般咬的比较清晰 有时候甚至咬的过死,这也是民族发声在前的根本原因,因为喉位靠后支点在下的话,靠咽部的力量是无法清晰的咬字的,就像意大利美声那样

不只是咬字 还有音色的润色 靠前吐音更加亲切自然 符合中国审美习惯和歌曲内容的表达

为什么说民族要靠前呢,靠前发声是指声音从声带发出,下腭放松,颌骨打开,提笑肌,舌平放,声音着力点向前推,推到口腔前部的硬腭,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一般使用口咽腔与面罩的共鸣,声音的感觉是从口咽腔的前部发出,声音集中而明亮,并且容易获得高位置的共鸣~结合咬字和吐音以及国人审美 所以民乐一般都是这样发声的。

 

 

战争世界 姚贝娜VS黑白

黑白称“姚贝娜版战争世界降了调子”。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特比较一下:

两个音频都源自百度mp3,最高质量下载。

第一个重要的连续咬字,都是b2,图上可以看清,就是一样高。

第二个连续咬字,可以看清,都是d3。

如果说前面两个还看不清,这个总看清了吧!差不多完全重合!

 

所以:姚贝娜版跟黑白版是同key,并没有降。

姚贝娜《战争世界》

主歌部分比live枪版强太多了,人声非常清楚,姚贝娜中低音的优势一览无遗:

上面是人声,下面是伴奏。可以看到伴奏都集中到低频了,加上分析了很多次的姚贝娜超强的中低音区共鸣,人声伴奏很和谐的各占一半。
到了副歌问题就来了,伴奏太大,人声太弱,图就变这样了:

基本上人声都淹没在伴奏的汪洋大海里了,整个副歌都跟这个差不多。以往我们最喜欢看的“大长粗直”泛音线几乎消失不见。

这句差不多是唯一一句能看出人声线的。共鸣没话说,还是经典的“无基频+暴强1000段+3500高频焦点”组合。没用喉下关闭,所以声音不够“硬”。不过在这么大的伴奏下,用不用也没啥区别了。

主观评论部分:本来对这歌寄于厚望的,旋律是新歌里面最抓人的,而且力量十足,看live的枪版感觉这歌应该能大火的。可惜最后的结果比较失望,伴奏太强,所以没能出现预期中的反复轰鸣耳朵的感觉。

张雨生高音精华

张雨生高音精华【小宝练习曲精选 月琴 与林志炫彪高音】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5NzI0NjQ0.html

 

宝哥最精彩的三段视频合集:

  1. 小宝练习曲,精选到3分钟。
  2. 月琴g3段和a3段。
  3. 与林志炫飙高音最高一段(f3)。

 

下面是声谱赏析版(含主要段落的字幕解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5NzI5MDY4.html

(看不懂声谱的请学习泛音和共鸣音色与声谱图两篇)

 

关于这段声谱图,我们只能用无敌来形容。宝哥的高频泛音太霸气了:

  1. 共鸣峰主要集中在1500-2000hz,能量巨大。
  2. 另外在3500左右也有非常大的输出。
  3. 基本上句句共鸣,无论高低音,而且高频泛音非常丰富。这就是为什么宝哥音色无敌的科学解释:泛音太丰富了。
  4. 因为泛音频率多样,平均而且巨大,整体声音极结实,穿透力超强。

独上西楼

独上西楼对比版 ## 张靓颖 VS 姚贝娜 VS 王菲 VS 邓丽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MxOTcxNDMy.html

就不上张靓颖的频谱分析了,因为

  1. 枪版,效果比较差。其实张唱了好多次这个歌,但我就是没找到一个官方版。
  2. 张唱的问题太多了,跑调,抖动,气息不稳,尤其是下行的音“寂寞”,问题很大。总的来说,清唱确实是歌手的杀手啊。

下面看其他三人:

大家都说姚贝娜最大的优点就是唱歌第一个字特别抓人。这个图大概能看出一些问题

  1. 王菲是共鸣最差的,听起来也是音色最暗的。
  2. 邓略逊色于姚,音色比王菲亮的多。
  3. 姚是唯一一个起步就能把第一泛音弄到跟基频差不多大的。要知道这是个只有d2左右的低音,而且是开嗓第一声。
  4. 从泛音数量上看也是姚占优。
  5. 总的来看,以音色而论,姚开嗓第一句是最“亮”的。

  1. 王菲是尾音最弱的,基本没有共鸣,所以听感上来说,尾音是暗的。
  2. 姚略胜邓,尤其是第一泛音,能量更大一些。听感来说也是大体相当的,姚唱的更稳一点。这是姚唱法上的一个特点。稳定亮音加一个颤音结束。

  1. 这句邓和王菲不相上下。两人都比姚音色暗。
  2. 姚这句,笔者窃以为是姚的一个杀手锏:就是在轻声细语的主歌部分,用弱音起步,迅速拉一个共鸣暴强的稳定长音,接一个大颤音结束。因为共鸣强,能量均匀输出在各个频段,所以穿透力强,音色特别亮,耳朵有轰鸣感,感觉声音里似乎自带混响。最后接一个大颤音,混响效果达到极致,感觉似乎听到了回音。

 

其实能做到上面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是轻声的主歌部分。到了副歌,姚就全开了,基本全都是跟上面一句差不多的共鸣程度,只放最后一句好了:

两人都只有第二泛音。

总结来看,我们似乎发现了姚贝娜为何特别的适合古风类歌曲:

  1. 因为共鸣强,泛音充分,所以音色亮。音色亮差不多是古风类最重要的要求。
  2. 在比较弱的主歌部分就能唱出很强的共鸣。尤其在尾音上,有杀手锏:稳定的强共鸣长音+大颤音,音色亮,回响强,用在清唱的时候,会有很强的回音感,古风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3. 相对的,邓和王的选择是多用小颤音,这也是大部分歌手的选择。但是切记不要全程用大颤音,像张靓颖一样。一方面有直音有颤音才有节奏感,另一方面全程大颤音给人的感觉就是气息不稳(虽然张确实气息不稳)。

 

最后,附送姚贝娜职业生涯第一次“啊”(在视频结尾处):

说实话,没有对比挺难有说服力的。

这是非常弱的一个音,依然能唱出两个泛音,而且第一泛音强于基频,说明确实共鸣很强。(这句回音感很强吧)

 

姚贝娜同一场演唱会另一首: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E3MzQ2Mjcy.html

看完只能感慨:纯嗓无敌啊!各种所谓“辨识度”嗓,在纯嗓面前完全没法看啊。

也许明天

http://my.tv.sohu.com/us/196202326/61690495.shtml

 

许艺娜

这个炮灰存在这里的唯一理由是她唱了三连音,而其他炮灰诸如何洁大山等因为没唱三连音所以未能入选。

 

曾一鸣

他猥琐的长相,狰狞的表情,满地找翔的台风,我已经无力吐槽了。我唯一想说的是,你能别抖你那个破麦么!!
其实我一直好奇的是,为何台下的评委表情如此的严峻?

 

姚贝娜盲选

姚贝娜盲选唱得更用力,投入感情更多。那英所言比阿妹唱得好不是虚言。

 

姚贝娜中秋晚会

中秋晚会换了个唱腔,完成的更好,但是“感动度”不如盲选。(虽然姚贝娜教育我们没有感动度一词。。)

 

张惠妹

阿妹这个现场录制的似乎有问题,声音质量比较差。cd版的好不少。
需要说明的是,阿妹原版里是没有三连音的,只有一个f3往#f3挑的上升音。
阿妹自称“此歌音域大,自己现在很少唱了”,问题是你唱的是没有三连音的啊,都唱不动了?那三连音岂不是累死也唱不上去?
不过这倒是符合我对阿妹的定位:“降key狂魔”,每翻唱高音歌曲必降key,很多都是地下室起。不明真相的群众们总以为阿妹是女高音,这,真误会阿妹了。

 

三连音声谱分析

看不懂声谱图的看这两个文章:
泛音与共鸣
音色与声谱图
不懂g3, d3什么意思的看这个:音高


这个更接近嘶吼,所以曲线抖动严重。泛音较充分。


因为麦都快被拉到地上去了,所以人声线比较模糊。

  1. 姚贝娜的最强泛音在第一泛音,也就是1500Hz左右。
  2. 在2000-4000hz也有大量能量的释放。
  3. 共鸣非常充分,图上可以看到第六泛音。
  4. 基频几乎消失不见,进一步说明共鸣非常充分,基频大部分被管道滤波。(基频消失不见的另一个可能是泛音太强,衬托的基频太弱,实质上基频的能量跟别人的基频差不多)
  5. 整体听上去饱满响亮,穿透力强。
  6. 声音稳定,抖动较少,中间那个f3的确比较失败,抖动明显。(当然是相对于姚贝娜自己,其他几个废柴一个音都没能唱直)

  1. 共鸣依然强烈,但不如盲选(看不到第六泛音),应该是用的力度不够,唱得比较轻松。
  2. 能量集中释放到1500Hz的第一泛音,高频泛音相对稀缺,所以听起来没有盲选那个穿透力大。
  3. 基频依然很弱,证明共鸣还是非常巨大。
  4. 三个音唱的都跟尺子画出来一样直,丧心病狂!听起来也是这样,突出一个稳。
  5. 总的来说,这一版完成质量好,时间长,力度不如盲选。

  1. 看最后一个音,阿妹的基频振幅最大。这与我们听感是一致的,唱前面的部分的确是在“唱”的,所以泛音更强;最后一下是喊的,基本就靠声带,共鸣很小,所以基频最强。
  2. 只能看到第二泛音,第三泛音已经非常微弱。
  3. 总的来说,阿妹的共鸣很弱,所以听起来音色比较暗,穿透力差。

阿妹cd版的好不少,不过共鸣依然不充分,最后一下还是喊。

 

最后,贴一下巅峰姚贝娜是什么样的:


共鸣强烈,能量巨大,1000和2000上存在两个不相上下的巨大共振峰,在3200左右还存在一个“美声专用”的共振峰。所以乐评对这句的评论是:

轰鸣般的C5,声压快赶上席琳迪翁了

头腔快爆了

后知后觉

后知后觉对比版 ======= 张新VS金池VS李琦VS张惠妹VS张雨生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1NTAxMzQ4.html

张新
张新版没有精华的清唱部分,可能是时间太短。

金池
我只能说,声带完好的金池也许能听。

颜慧萍
压根不认识。

李佳薇
感觉比颜慧萍唱得好。

李琦
这歌真的不适合李琦的声线,所以清唱和高难度部分都交给阿妹了。

好声音张惠妹
阿妹天赋本钱太好,声音表现力太强。

年轻张惠妹
那时的阿妹嗓子还没破,声线更细,变现力更强,简直无敌。
由于这歌实在太像张雨生先知先觉的留给阿妹用来专门纪念他的歌(你功成身退,我不及言谢),阿妹演唱会经常唱此歌。
阿妹版本更简单一些,所以所有翻唱者都翻的是阿妹版。

张雨生
此歌收录在94年的《卡拉ok 台北 我》,此经典大作当年销量惨败,如今却一首首的走向辉煌(如我期待),只能说,此专辑领先华语乐坛20年,不是白叫的!
宝哥版的清唱部分实在太强,中音堪称完美,目测无法超越。(当然cd版占优势)
宝哥版也最难,参见最后凡人挑战环节。

最后,宝哥阿妹合影
zhangyusheng&zhanghuimei
(每每看到此图,都想,如果宝哥能活到今天,能和阿妹联手创造多少歌坛奇迹啊!仅合作的这一首《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就成了旷世经典!)

山歌好比春江水

山歌好比春江水对比版 === 李宇春VS黄英VS斯琴VS姚贝娜VS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IzNjc0NDI0.html

 

乐评(来自♀冷漠の微笑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这首充盈着广西苍山秀水味道和壮族人民朴实豪迈的生活情怀的歌曲就已经名声大噪,虽然我们无法追溯到1960年去翻看原唱者,但是歌仙刘三姐那对劳动、自然和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直至今日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和历史意义。1978年,这首歌曲的已知的第一任原唱浮出水面,不是电影的主演傅锦华更不是前任主演黄婉秋,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角色,叫黄兴宁。
上述这些大家未必会感兴趣,因为你们口耳相传的可能都不是以上这些名字,而是一个叫斯琴格日乐的蒙古族姑娘,哦,现在叫前辈更为合适一些。她运用摇滚式编曲和民新唱法重新诠释了这首歌曲并深入人心,流传至今。而我们的姚贝同学,就沿用了这一风格并且发扬光大,深为广大听众津津乐道。

我不明白比的原理同学为什么要将春哥的版本放在第一顺位,难道你就不怕至少一半的人刚读完秒就关了视频的情绪化行为?不过这样也好,至少在没有对比的情况下勉强还可以听听,中气十足,不对,是中性十足的音色让我们流连在缺了把的大好男儿情怀里面,开口即走调代表着超级女声的最高水准,声音不稳并且没有共鸣则为之最终下了定义——大家莫怪,这充其量就是一个秀。
由于斯琴姑姑的版本深入人心,我本人也是听了这个版本许多年,所以我甩了甩头,将姑姑的影子暂时忘却(我咋那么像杨过),帅气地拢一下头发,再照照镜子…呸,跑偏了。在两个星期以前,斯琴姑姑亲临沈阳奥体中心,我有幸听到了她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偶有破音,但是总算以差不多的质量拿下来了,考虑到年龄问题,她的实力还算靠谱。而就春江水这首歌来讲,斯琴姑姑巅峰期的水准可以算是学院派常规水平,乐感还不错,声线虽然一般般但是长期训练保持的声音质量倒还稳定,之所以说是常规水准而非高等水准,可以从以下几点得出:1 斯琴姑姑有着学院派常见的共鸣发声位置,即在民族类歌曲演唱中依靠头腔结合声带,声音靠前,气息连贯的唱法,在那个年代,以她为代表的许多人是不讲究胸腔的开发,能撑起口咽腔到头腔的气息即可,所以声音质感虽然有了,但是显得有些单薄,完全谈不上厚度可言,本首歌曲的最大特点就是浓烈的鼻腔共鸣和几个上滑音的表现力。斯琴姑姑在高音部分明显不够稳定,鼻腔进的不够多,在这一点上来说更趋于通俗化,上滑音的表现也中规中矩,说明声带位置的游移和掌控也无法臻至完美,当然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说确实够用了。
姚贝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所以我需要更大力气地甩头,不仅仅为了暂时忘却她那宛如天籁的歌喉,更是需要将那妖娆性感的小野猫一样的红色身姿和波浪卷短发掩盖了一半的神秘脸庞,还要那灵动的舞台表现力剪除几分钟,不然还评毛。
在她发声的时候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她的嘴型,一直处于张开的状态,和纯通俗的发声很不一样,由于本首歌的音色亮度要求导致的全程高喉位和她自己进行的混合共鸣式唱法使她声音比平时靠后,口型半张大舌根回收才能保证咬字的顺畅。这里顺便提一下民新唱法,区别于传统民族唱法的以真声为主配合头腔共鸣,为了声音的高度和亮度,民新唱法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更足,更易于控制,高音区依旧以头腔共鸣为主,但是却增加了真假声的浑河,发出的声音亮度高、集中、穿透力强,并且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来加大音量,加大民族声乐的震撼力和艺术表演力,使高音区不仅仅亮丽,更有美声学派金属一般的声音。在歌唱的时候,以头腔为主,三腔体配合轮番使用,而斯琴姑姑正是民新唱法的中等水平,金属感存在但是不够强烈,气息够足但是控制力不到位。而姚贝娜在这首歌的表现甚至更偏向于美声,她使用的不仅仅是头腔为主的共鸣,而是现代美声学派才大量使用的多腔体混合共鸣,唱歌的时候所有腔体一起打开,根据歌曲的需要调整所需腔体的使用比例,像这首歌曲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胸腔使用非常广泛,声音的厚度强于其他任何一人,鼻腔共鸣基础上使用的关闭技术又保证了声音的集中和稳定,源于良好基本功的强大气息又保证了声音的稳定性,高音表现时气贯于顶,中低音气沉于胸,是学院派基本功底的最高境界。胸、头、鼻腔共鸣交替配合、紧密协作,便于咬字行腔,而在高音部分还能顺畅的使用上滑音则是声带控制力的完美展示,比如唱山歌的歌字和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水字,音色统一并且稳定性高,尾音处理的及时不冗余,干净利落。
值得一提的是黄英的唱法,论基本功恐怕也就了春哥比她差点,气息方面是个值得诟病的地方,但她居然在这首歌的表现中用了坎音的表现手法,展露了一种原生态的感觉。那么什么是坎音?我可以告诉你就是破音的一种表达形式,胸声和头声脱节所致的在不同音区的关卡之间显现的融合失衡的效果,比如黄英在表现这首歌的时候,几个坎音很明显的有破和沙哑的感觉,这是一个亮点。须知只有像王菲和谭晶那个级别的歌手也不会轻易地使用坎音去演绎歌曲,而黄英正好抓住了这首歌和她独特嗓音的契合点,运用的坎音技术不但完美填充了她由于基本功不足导致无法在高位置发出的上滑音,并且赋予了歌曲一种大山的苍翠、溪涧的清凉之类的质朴之情,引发了很多人心中的悸动。
宋团的我不想讲太多,她的乐队太给力了,将她本就亮丽的声线烘托得华丽中不失细腻,可是唱功方面的缺失是什么也掩盖不住的,第一句开始气息就不顺畅,上气不接下气,后面的高音空洞,声带未能拉紧,本就不够成熟的民族唱法中还掺了点蹩脚的美声技术,并且不会控制声音的强弱和腔体的打开程度,使声压低下,完全无法形成泛音,每一句歌词都是强出,用的不是姚贝娜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而是金铁霖那过时的全通道下支点唱法,也就是将气息通道打通,利用腹部来提气,这种方法容易导致疲劳,不够科学。还有宋团的音乐本就不够宽广,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她在演绎低音的时候声音完全卡在喉咙里而不是放在腔体里,我很怀疑她会不会胸腔共鸣,声音经常显得紧而憋。总的来说,宋是个本钱非常不错的歌手,唱商也够,就是功底和技术实在不给力,因此歌声缺乏绵柔的婉转和醇厚的大气,没有李谷一的深情,张也的甜美,彭丽媛的清冽和马玉涛的浑厚,而是靠旋律取胜,有点类似流行圈的华仔。
老歌新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方式,只是现在的歌手再难唱出当年的情怀,却又只能半推半就地融入新时代的精神和特色,最终只能变的四不像。其实神话本不存在,当长时间无法打破又众口纷纭时,它也就成了神话。
感谢姚贝娜,感谢黄英。

 

声谱测评

 

春哥:

男中音不是盖的,无论key(比姚低8key)还是音色,都很爷们。

黄英:

key有点低(比姚低3key),共鸣还不错。唱的比较用力,感觉快到她的极限了,再往上比较难。

斯琴格日乐:

比姚低1key,共鸣比黄英强,尤其是高频共鸣。

姚贝娜:

姚这基本就是“大长粗直”爱好者的天堂了。整首基本没用颤音(其他几人用了不少),每个长音都比别人拖得更长。所以整首都是各种又粗又直的线。

尤其是升key之后,简直就是在秀气息(需要说明的是,其他几人既没有升key,也没有超过2秒的长音),简单数了下:

嘿(2秒e3),

唱(1秒e3)山(c3)歌(g3,最高点在#a3)来(3秒d3接转音),

这(e3)边(e3)唱来那(d3)边合,

唱(e3)山(c3)歌(g3,最高点在#a3)来(3秒d3),

不(e3)怕(e3)滩(c3)险湾(d3)又多,

不(e3)怕(e3)滩(c3)险湾(d3)又多,

呦吼,湾(2秒d3)又(d3)多(7.7秒g3)。

三组以下的没数,三组以上的4个c3,7个d3,9个e3,3个g3,差不多整个升key部分(70秒)都在三组上玩。除了挑#a3用了民族腔,其他都是流行腔的真音拿下,加上最后一句7.7秒g3,目测姚歌曲中难度最大没悬念。而且整体完成很轻松,不见丝毫的勉强和气息问题。

最后一个音

还是老话:

  1. 低位置共鸣强烈(第一泛音)
  2. 高位置共鸣也不错(第三,第四泛音)
  3. 基频微弱,证明共鸣强烈。
  4. 又长又直。

这个g3堪称我见过的完成质量最好的真音大长音。时长力度共鸣俱佳,难能可贵的是真音成分很足,而且基本不带民族腔。这个音也有力的回击了某些人说“姚也许明天的g3就是尖叫”这种无稽之谈。

All by myself的那句比这句低2 key(7.5秒f3),但是整句更长而且腔调不同,所以不能说ABM就比这句简单。不过我相信姚正常状态是完全可以拿下ABM的。

宋团:

宋团才是正宗的“金式”民族唱法:

高频泛音太充分了,所以听起来特别的尖(其实宋团比姚低1key)。就像前作所说:正宗的民族唱法需要一直保持高位置共鸣(跟美声一样),就是宋这样在4000段一直保持共鸣,哪怕是唱中低音。

从这个角度来说,斯琴格日乐是有一定“金式”民族唱法的样子的,有不错的高位置焦点。

共鸣的物理原理

共鸣这个词大家整天听吧~可以说是声乐里面最重要的概念。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的是:我们通常讨论的时候,总是把两个概念搞混,就是:

1. 固体共振

典型的案例是:两个音叉(就是一敲就响的棍子),不接触。敲其中一个,另一个会跟着嗡嗡的响。

这个原理上很简单:第一个音叉振动把声波传到空气中,空气振动带动了第二个音叉也跟着振。

固体共振必须满足“声波的频率跟固体自身振动频率吻合或者接近”的条件。

固体共振不能指数级放大音量(也许能放大音量,但极微弱)

2. 空气柱共振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k0NDAwNDI0.html

视频里可以看到,空气柱共振可以指数极的放大音量:音叉的声音几乎听不到,但是共振产生的点上,还是能听到很大声音。(这个实验在台湾是必修课,在国内似乎不是,不知道现在的行情)

这是为什么?这要从“共振”这个概念说起:

(一般来说,共振和共鸣是同义词)

共振(resonance)

是物理学上的一个运用频率非常高的专业术语,是指一物理系统在特定频率下,比其他频率以更大的振幅做振动的情形;这些特定频率称之为共振频率。在共振频率下,很小的周期振动便可产生很大的振动,因为系统储存了动能。当阻力很小时,共振频率大约与系统自然频率或称固有频率相等,后者是自由振荡时的频率。自然中有许多地方有共振的现象。人类也在其技术中利用或者试图避免共振现象。一些共振的例子比如有:乐器的音响共振、太阳系一些类木行星的卫星之间的轨道共振、动物耳中基底膜的共振,电路的共振等等。

是不是很难理解?来个例子(这个例子是英文wiki上的)

我们都知道固体发声的根本原理是周期性运动,带动空气发声。比如一根琴弦,来回振动就会发声了。就像这样:

点看全图

我们考察一些宏观物体,比如荡秋千。假设一个人荡秋千,另一个人推,推的人只需每次秋千到达最高点的时候施加一点力,就可以把秋千荡的很高。我们说,这样就制造了一个周期性摆动(大约频率为0.5Hz)。

但是,如果推的人乱推,妄图打破秋千的固有频率,结果只能是废了好大力但是荡不起来。

这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需周期性的施加一点力,就可以维持一个很大振幅的振动。前提是:施加力的频率必须符合这个系统本来的振动频率。

为什么?因为这个系统存在着两种能量的周期性转化:重力势能和动能的不断转化使这个系统一直保有一个很高的能量值。输入的能量(推力)很好的存储在这个系统里。

这就是共振的基本原理:当外部输入的频率符合系统本身的振动频率,系统就能很好的储藏能量,保持一个很大幅度的振幅。

再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假如你想通过跑动制造“振动”,那你就要在三米的距离内反复跑动,这样也能制造振动,问题是:会累出翔。

这两个案例的区别是?第二个系统的损耗太大,能量损失巨大。同样是制造一个周期性振动,第二个系统比第一个系统多花了几百倍的能量。

回到空气柱共振的例子来说

就是外部的声波以周期性压力的形势输入,管内的压力过大就会反弹,弹出去部分空气了内部压力又不够,只好收缩回来,这就形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能量转换。

更容易理解的方法是,把空气柱理解成一个弹簧,如果周期性的对它施加压力,他就能保持一个很大的振幅。

一般我们把形成空腔的扩音装置叫“共鸣箱”,人体就叫“共鸣腔”。

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小提琴的琴箱。如果我们把琴箱拆下来,就拉一根弦,那无论如何也拉不了多响的。事实上所有乐器都是有共鸣箱的:琴箱,吹奏类的管子,鼓下面的桶,钟的中空,甚至是口哨下面的那个奇怪圆形东西。

共鸣腔和波长的关系:

链接出处

根据物理原理,某一频率的声音若要在共鸣腔里产生共振,它的波长不能超过共鸣腔长度的4倍。

其实上面这句话有问题,准确的表达是:封闭管空气柱长度是1/4波长的奇数倍时,共振效果最好;开放管空气柱是半波长的整数倍的时候,共振效果最好。

这就是为什么小提琴音比较高,而大提琴音比较低:小提琴的琴箱小啊,所以共振的波长短,对应的频率就高。

注意:上面只是说共振效果最好,当声波波长不是那个数值的时候,也会产生共振,尤其是对非管状共鸣腔,共振会变得很复杂。所以用共振曲线来描述更科学,比如下面这个这个例子。

泛音唱法(泛音唱法是啥?就是“呼麦”)用实例讲解了共鸣的放大效应,固体震动的初始波大概是这个样子:

点看全图

上图中横坐标为声波频率,纵坐标为振幅。可以看到,它的基频最强(約167Hz),高频泛音则弱的多。

声音经过共鸣腔(管道)之后会产生很大的变化。共鸣腔(管道)会对不同频率的波进行放大或缩小。我们可以用一个曲线来描述一个共鸣腔的共鸣特性(resonance curve):

点看全图

两个图相乘,就得到了下面的最终结果

点看全图

可以看到,频率在3000左右的泛音被大幅度加强。

补充:共振的原理其实也是驻波。共振的时候,在共振腔内形成了大量驻波。驻波的原理也是因为共振:当外部输入符合自身系统的频率的时候,就可以形成驻波来维持系统能量。

低技术的泛音大于基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zOTAxMzk2.html


即使是这么技术落后的时代,泛音大于基频依然太容易。事实上,邓的这个歌如此轻缓,根本没发力,发力泛音会大得多。


对数图。
与上图其实一样,声音的大小看得是颜色,也就是越亮振幅越大。这里第一泛音依然比基频“亮”。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QzOTAzNjIw.html

传说中的王者c3,这个没有麦克风硬喊的,基频基本不见了(500hz左右)。

对数图,一样的,500hz基本不见了。(400hz那个亮线是伴奏)

补充:帕瓦罗蒂这个没唱到位,原key是c3,他这个在b2和c3之间,大概500hz。